事迹材料网提示:本站范文多是我们精选的文章,可直接复制使用。法院院长优秀事迹材料这篇文章是从网络收集,如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合作!
在使命和责任面前我别无选择,用最大的努力去实现我平生的追求和夙愿,愿为青海牧区法院及人民的事业付出自己毕生的精力乃至生命。
——主人翁座右铭
苍茫高原构宏图,平实求进创业绩。近年来,在青海达日草原上活跃着一支充满朝气和活力,具有较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法官队伍。带领这支法官队伍的“领头雁”,是一位从事法院工作20年,担任院长才四个年头的年轻女法官,她就是老百姓翘大拇指叫好的开晓青院长。
有一种精神叫忠诚。作为一名基层牧区人民法院院长,开晓青身体力行地诠释、维护着法律的尊严,用信心、勇气和毅力,为达日县法院的今天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成为新时期人民法官的典范。不懈的努力换来的是丰硕的回报,在她的带领下,使法院工作年年上了新台阶。特别是2003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单位标兵”称号,这是在全县53个单位中唯一的。2004年初喜获全省“人民满意的好法院“殊荣,2004年底在达日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又被评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和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人民群众对法院的满意率达96.7%,法院和法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成为创建“平安法院”、“模范法院”活动的典范。
(一)
青海省达日县法院位于举世闻名的巴颜喀拉山南麓,年无炎夏,日有四季,气候变化莫测;这里严重缺氧,不长庄稼,不见树木,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16.3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60%,面积14466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多人。如此情形之下,开晓青同志远离家人却在这里整整奋斗了20个春秋,用执著、勇气和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
达日县人民法院现有干警15人,其中法官9人,占60%,自从2002年底开晓青同志被提任为代院长起,她就高度重视法院的“窗口”建设和形象建设,特别在法院队伍建设方面她付出了大量心血。她亲自拟定并完善了《达日县人民法院审判岗位工作细则》等三十余项规章制度,坚持用严格的制度来约束干警的言行,变人为管理为制度化管理。强调凡在与当事人或群众接触的一切场合做到文明接待、礼貌待人;强调公正办案、廉洁自律,不断减少因当事人不满审判引起的采访、来信的现象;强调全院干警一律着装上岗,实行院内审判场所和公共场合一律禁烟,保证法官良好的社会形象。去年还率先在全州法院系统引入竞争机制,对新设庭(局)的领导职务实行了竞争上岗,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为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2004年3月选派8名干警前往西宁中院、西宁市城西、城中法院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挂职学习。从而使达日县法院院风院貌焕然一新。
“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争做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法官。”这是开晓青同志一贯的工作准则。她朴素、精干、勤奋的工作作风有口皆碑。熟悉开晓青的人都知道,她工作上的最大特点是性子“急”,雷厉风行。多年的民事审判“领头人”,使她养成了性子格外“急”——急当事人之所急、想当事人之所想、忧当事人之所忧。她的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纸,也成为她激励求进的座右铭:“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这是对法官品质和本质上的要求。一事当前,思维的立足点必须是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心一意为人民办好事……”。为了法院的今天,她很少按时休息,经常熬到深夜,眼睛常常布满血丝,在达日这个生命极限的禁区不断透支着自己。作为一名汉族干部,她克服语言不通的困难,带领法官走帐串户办理了大量的民事案件。遇到不懂汉语的基层牧民群众,她从不以自己不懂藏语推诿,而是请懂藏语的同志翻译,耐心听群众的陈述、耐心解答他们的询问。2004年法院受理并审结的案件总数创了历史最高,仅2003年一年受理并审结的各类案件就达226件,是前六年结案总数之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达日县牧民群众申诉难、诉讼难的状况,也缓解了各类纠纷向更深层次激化的危险性。
(二)
在牧区办案不是一件容易之事,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因素,牧民群众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低下,执法和司法环境极为不佳,法院所肩负的任务相当繁重。虽然案件数量与内地法院相比悬殊极大,但办案艰辛程度值得可圈可点。如寻找一个当事人就得花一天或更多的时间,行程几十公里甚至上百余公里是法官常有的事,有时法官们骑马办案要走三、四天时间才能找到当事人。一件案件的审结要比城市花去成倍甚至几十倍的精力、时间和办案费用。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是江泽民同志在视察青藏兵站时对官兵扎根高原的精神给予的高度评价。达日县法院全体同志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无私奉献的精神更体现了这一点。“我们骄傲,我们为有这样一个群体,有这么一批无私奉献的干警骄傲。有了同志们的这种精神,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困难还克服不了?”作为院长,她有切肤之感受。
“巡回法庭”是达日县法院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大体现。当青海省委副书记白玛同志视察达日县法院时,对法官在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中的这一司法便民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开晓青同志常说,找到我们的人大多数是平民百姓,老百姓就靠咱们手中的权力为他们争权益,作为一名法官,要为“当事人所想而想,为当事人所急而急”,不替老百姓办事,就是渎职。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2003年下半年,由她带队仅用一辆即将报废的旧北京吉普车历时三个月时间,行程3200多公里,跑遍了全县九乡一镇,深入33个牧委会,109个合作社送法下乡,就地办案17起45人次。期间受理案件及调解民事纠纷39起,接待来访群众128人次,接受法律宣传2450人次。
至今同志们还对那次车陷入泥坑的事记忆犹新。去年七月份,开晓青同志带队前往离县城150多公里的上、下红科两乡办案途中,当吉普车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时,因下雨路滑车不慎掉进泥坑之中。吉普车加足马力,轰鸣着、颤抖着试图从泥坑中爬出来,然而,此时的吉普车“肚皮”已陷入泥浆之中,而且越陷越深。“巡回法庭”组成人员在她的带领下,用肩扛、手挖、使出浑身的劲。也没能让车“动弹”一下。怎么办?困在这里已经五六个小时过去了。如果再过三四个小时天就要黑了,天黑以后这里常常是豺狼出没的地方。开院长望着一整天都滴水未进、嘴唇干裂、浑身泥浆的干警们,她实在是不忍心再让自己心爱的干警们付出仅有的体力了。可是,困在这方圆几十里无人烟的地方就意味着挨冻、受饿……。想到这里,开院长用沙哑的声音鼓励着干警们,自己也在泥浆中用手挖着淤泥、沙石。此时,已分不清泥浆中哪是泥水,哪是血水,同志们的双手被尖石划破鲜血直流;有的男同志平时从未流过泪,此时,他们的眼角噙满了泪花。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吉普车终于从泥坑中一寸一点地慢慢挪了出来,很晚才到目的地。第二天一大早,他们顾不上休息巡回法庭又开始张贴公告,如期布置法庭,并举办了法制培训班。前来解决纠纷、进行咨询的牧民群众看到法官们手上都贴满了创可贴,尤其是看到她因劳累而憔悴的脸时,一些群众高声说道“五、六十年代的干部作风又回来了,有这样的好干部是咱们牧民群众的福气呀!”
在“巡回法庭”下乡办案期间,开晓青院长还带着同志们走访了辖区各乡的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征求他们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在2004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她亲自深入寺院向广大僧侣及信教群众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转变观念、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上来。期间还深入全县九乡一镇寄校利用精心制作的展板向2000余名在校藏族牧民子女进行题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及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的专题讲座,牧民群众普遍反映:“巡回法庭不仅能及时解决牧民群众的矛盾、纠纷,而且还能宣传法律知识,提高牧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两年来深入基层20余次,长达200余天,为今后更好地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她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如何在牧区开展好人民法院工作》、《关于牧区赔偿“血价”、“命价”现象与我国立法反对株连原则的冲突》等有关调研报告。在她的鼓励和带领下全院干警积极向新闻媒体投稿,广泛宣传法院各项工作。仅2004年省内外各大新闻媒体发表稿件23篇,还制作了《今日达日法院》电视专题片。今年7月11日《人民法院报》第二版以《巴颜喀拉山之歌》为题,对达日县法院“巡回法庭”工作进行了报道,产生了较好的社会舆论效果。
(三)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节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和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等法规的相继出台,我国的人民调解体系进一步完善。在牧区,人民调解员的调解能力、工作形象和群众威信,是保证调解工作顺利进行的最关键的条件。为此,开晓青同志与党组一班人组织干警主动与辖区各乡及牧委会取得联系,深入实际,调查分析辖区社会治安形势以及突出的问题和原因,就法院与基层组织之间如何协调联系、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如何更加有效、及时地调处矛盾等问题,与各乡及牧委会干部充分交换意见,尤其在人民调解组织的组建、工作人员的选定、条件、运作方式等方面结合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她亲自主持起草了《达日县人民法院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实施意见》报县委并转发全县,与此同时,她还组织干警自行翻译编撰了十万余字、藏汉两种文字的《达日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培训手册》,保证全县人民调解员人手一册,县委县政府也以此为“蓝本”编撰了《达日县法制宣传手册》在全县予以推广。
在此基础上,2004年利用5个月(7月至11月)的时间,行程4000多公里,率先在全省法院系统,对达日县九乡一镇两级人民调解员约200余名进行了实地培训。为提高培训效果,她还组织“巡回法庭”成员现场指导调解工作。培训结束时,对参加培训的两级调解员进行藏汉两种试卷考核,对成绩合格的调解员颁发培训合格证,以此作为人民调解员的任职资格。好多受训的调解员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不懂法,遇到各种纠纷时按部落习惯法调处,好多都是违背法律规定,但经过法院这次培训之后,我们就有法可依了,牧民群众也一定会满意我们的工作……”
(四)
达日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每年县财政预算给法院的经费仅够电费、邮资等日常开支,加之达日县法院底子薄、负债重,严重制约了各项工作的开展。院内有的干警在这种情况下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而作为一把手的开晓青同志则安慰大家,她说:“目前的困难,要靠我们自己解决,要发扬前任领导流传下来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我们自身的条件,挖掘潜力,自力更生地做好各项工作。”
去年11月《人民法院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了他们不再流泪》的散文,文章中这样叙述:三年前,我读到了《人民法院报》西部记者行报道的一篇文章“阿拉木图在流泪”,读完文章后我流泪了。三年后的冬日,当我随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刘晓阳行程700公里来到达日县法院考察工作时,迎接我们的干警却个个裹着皮大衣,一问才得知因经费困难这里的锅炉根本没有启用,随着气温急剧下降,好多办公室的双层玻璃被冻裂,三楼的阅览室和会议室无法入内……16名干警中已有12名被冻伤、冻感冒住过院。着急的干警们向开院长建议说:“院长,我们用自己的钱集资买煤吧!”看着原本就生活拮据的干警们,年轻的女院长流着泪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尽管买煤的钱只有区区3万元,但对他们来说,似乎是天文数字……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今年,她和院党组一班人想尽一切办法,多方筹措资金,为院办公大楼安装了九万余元的供暖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干警们的办公条件,使干警们在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中能够正常的工作。
三年来,开晓青同志为达日县法院的发展磨破了嘴,跑断了腿。有些好心的同志劝她“何必呢?”她只是笑笑。因为,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她,那就是“要干就得干出个名堂”。于是,她不等不靠,想方设法,从西宁市等法院“化缘”来了办公桌椅、图书、电脑、文件柜等办公用品,从而解决了同志们办公难、读书难、拓展知识难的问题。另外考虑到在高寒缺氧的达日地区工作,需要强健的体魄,从去年开始法院大院里每天早上一上班多了一道全体干警做操的“景观”,从此干警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更好地搞好法院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千里草原抒写人生风采。她是果洛州人民培育出来的一位优秀女儿,也是一位人人敬重的好院长。她淡泊名利,心底无私,敢说敢为,办案中常有人搬动种种关系,利用种种手段,向审判人员说情,身为一院之长的她自然成为“攻关”、“轰炸”的重点,在情与法之间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不知有多少次因此而得罪了相关领导和亲朋好友们。几年来,她用一腔热血换来了达日县法院今天的蒸蒸日上、日新月异,同时她也失去了很多。去年父亲的不幸去逝开晓青院长揪心地痛,为了工作她没有在父亲的病床前孝敬老人家呀!那怕是呆在老人的身边厮守一阵地,送上一碗亲手做的饭菜……至今父亲病弱的身影历历在目,她常常为此伤心落泪。多少年的风风雨雨,这个家因此而由丈夫一个人支撑着,她看着丈夫既当爹又当娘心里真不是滋味,今生今世自感欠丈夫和儿子的情和爱太多太多了……
开拓探索,永不停步。就这样她以对法律的执着,对法官职业的热爱,带领达日县法院全体干警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压力和动力共存,开晓青同志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动着全院干警和周围熟悉她的同志们。在新的一年里,开晓青仍然一如既往地实践着她人生和事业的诺言,用踏实的脚步又朝着更高的目标在迈进……
本文源自网络,地址:法官事迹材料怎么写范文
上一篇:一名二级法官的先进事迹材料
下一篇:藏族女法官先进事迹材料